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群力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观点: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酷刑有抑制与推动双重作用。(1分)评析:我认同这一观,点。(1分)自汉武帝尊崇儒术起,儒家思想便被逐步纳入立法、执法、司法领域,成为其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符合圣君贤主自我标榜的要求;“慎刑”原则也对不少君王产生了显著影响,如唐太宗赦免懂得感恩、讲诚守信的死囚的行为,便成为“仁君”的典范。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意识形态,在打击皇帝的政敌方面,必然对酷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汉武帝时期的王国势力盘根错节,与地方势力甚至部分中央官吏都有勾结,汉武帝借淮南王等谋反一案,大兴刑狱,一举铲除了诸多政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儒家思想对封建时代的酷刑,看似有着相互矛盾的影响,其实质统一于巩固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论题:外交代表等级的演化反映出国际关系的平等化趋势。(2分)阐述:17世纪中叶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这为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往来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纷纷相互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开始形成。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通过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此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但维也纳体系的实质是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封建国家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具有严重的不平等性,罗马教会的政治影响仍广泛存在,国际关系领域崇尚“实力为尊”,强权政治泛滥。如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与中国通过缔结国际条约建立起公使级外交关系,但中国和西方列强在外交关系上(外交特权和豁免权方面)严重不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和发达国家(曾经的宗主国)之间,互派大使级外交代表成为通行做法,公使级外交代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一些存在严重立场或利益分歧的国家也通过互派代办的方式,作为正式建交的准备,这些实践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正在向着平等化方向发展。(8分,举出两则史实即可)综上所述,外交代表的等级划分(衔级制度)是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法发展的产物,随着近代外交制度向美洲、亚洲等地的扩展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现代国际关系朝着越发平等的方向发展。(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4页(共4页)】·24-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