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反思教学

四下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反思教学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群力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四下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2、2023-2024四下部编版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3、2023-2024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
    4、2023-2024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简短
    5、2023-2024四下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6、2023-2024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及反思
    7、2023-2024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8、2023-2024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9、2023-2024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简短
    10、2023-2024四年级下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简短
(以亲情相处)、“仁”(以仁爱之心相待)、“爱”(以珍惜、爱护之心对待)三种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不仅对“亲”(家庭伦理领域中的成员)、“民”(一般社会成员)要给予价值的关切,而且对广义上的“物”也应当有一种珍惜、爱护(“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实质的层面渗入广价值的内涵。中国哲学不仅在实质层面涉及对自然等对象的价值关切,而且也提出了如何展开这种价值关切的总体观念或总体原则。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来概括,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对待自然对象的角度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每一对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里所确认的是:自然作为与人共存的对象,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以上主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对待自然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人观之”相关的是“以天观之”。以后者为视域,不仅仅要从人自身的价值目的去理解和看待世界,而且应基于自然本身的规定和法则去考察自然,由此把握协调天人关系的现实条件。从哲学史上看,道家对以上关系已有了比较自觉的意识。道家把自然作为第一原则,提出“道法自然”,要求尊重自然自身的法则。当然,“法自然”并非毫无作为,事实上,道家也肯定人的活动。不过,对道家而言,人的活动的前提是合乎法则。道家对天人关系中“以天观之”这一方面,给予了相当自觉的关注。如果从更为宽泛的背景去理解、考察天人之间的互动,则“以人观之”与“以天观之”二重视域的交融进而涉及伦理视域与审美视域之间的关系。“以人观之”不仅仅意味着注重人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意味着要求人承担多方面的价值责任,后者既包括人对自身的责任,也包括人对自然的责任。责任与义务处于同一序列,本质上具有伦理的意义,从而,责任的意识背后,包含着内在的伦理视域。另一方面,在合理的生态重建过程中又处处渗入了审美的视域。道家很早就注意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自然本身就包含审美之维。合理的、和谐的生态关系总是同时呈现审美意义,而被破坏了的生态则常常无法给人以美的感受。就以上层面而言,“以人观之”和“以天观之”二重视域的统一,无疑内在地包含审美视域和伦理视域的统一。审美视域以美为对象,伦理视域则关乎善,在此意义上,二者的交融同时又表现为美和善之间的统一,后者在更广的维度构成了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理想。(摘编自杨国荣《天人共美一一以“人”观之与以“天”观之的视域交融》,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子所说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我国国家公园的最大亮点。B.中国国家公园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价值体系不仅包含生态价值,还包含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C.因为天人关系的失衡,天人之间形成各种张力并趋于分离,从而导致各种生态问题,可见生态问题源于人的存在。D.道家把自然作为第一原则,意识到应基于自然本身的规定和法则去考察自然,并提出人的活动要合乎自然法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人与天谐,天人共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辩证逻辑,从天人关系讨论生态问题。B.国家公园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统筹原住居民,寻求人与自然互相协调,共生天地之美。C.洪荒之世、本然世界,并没有生态的问题,像地震、洪水、海啸、火山等,在人类诞生之前,并不构成生态问题。D.材料二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从“以人观之”与“以天观之”二重视域来阐述生态理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