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 语文(新课标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群力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学科网2024年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i卷)语文
2、学科网2024年高三1月大联考
3、学科网2024年高三1月大联考语文答案
4、学科网2024年高三1月大联考新课标1卷
5、学科网2024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一卷
6、学科网2024年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i卷)
7、学科网2024年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2卷
8、学科网2024年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1
9、学科网2024年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
10、学科网2024年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ⅱ卷)
答案)
文化批评是一个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具有新世纪特征、有一定价值作为基点并且有一定可见,蒋述卓之所以将“文化诗学”称为“第三种批评”,原因在于作为一种新的阐释系统,一阐释系统的文化批评。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它直接指向当下文论“失语”背后的价值缺失一其现实意义在于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相比,“文化诗学”立足“文化”却又坚守“审美性”,既重视文学的文化批评,又强调文化阐释与美学分析的有机结合。(摘编自李圣传《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的可能及其路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元化在对相关研究中表现出的“方法论”惰性进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结合”说。B王元化强调“古今中外”结合和“跨界的综合研究”的学术方法对蒋述卓产生了直接影响。C钱中文、童庆炳进一步延伸出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议题,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当代D蒋述卓在思维方法上对文学文化维度的重视,为其确立了实践“综合研究法”的研究选择。文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1一3段主要论述了蒋述卓文艺研究的文化观照理念及其“综合研究法”等相关问题。B.文本4一7段主要论述了中国文论话语失语与构建“中国文化诗学”批评范式等相关问题。C.“中国文论话语失语”的激烈论争为蒋述卓“走文化诗学之路”的提出提供了学术背景。D文本采用类比的论证方法,指出“文化诗学”立足“文化”却又坚守“审美性”的特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中去考察研究的思维方法与“跨界的综合研究”旨趣相同。B对“综合研究法”的自觉践行,为文论失语下“文化诗学”批评范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C蒋述卓建构的“文化诗学”批评阐释系统,直接指向当下文论“失语”背后的价值缺失D文论失语貌似语言、方法问题,实则反映思想与价值丧失、文化机制与批评系统不成熟。(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6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材料一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修筑“两路”,意义重大,难度也举世罕见。由原西康省省会雅安至西藏拉萨的康藏公路要翻越14座大山,横跨10多条大河激流,横穿8条大断裂带。由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的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处达5231米,施工时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1950年8月,抢修康藏公路道孚县一座桥梁时,木垛突然散开,横冲直撞,11名战士被撞落水、英勇牺牲。1951年12月的一天中午,张福林去检查炮坑时,突被一块巨石击中,献出宝贵生命。解放军某部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张福林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将激励全体交通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迈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铿锵步伐!”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摘编自刘志强,袁泉《弘扬“两路”精神迈向交通强国》)材料二算盘、圆规、篾尺、花杆…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四川公路设计院“寻路人”背着简陋的测量工具,为川藏公路绘就蓝图。卡车翻越海子山时陷进雪地,大家就脱掉棉衣,垫在车轮下铺路,为车轮增加摩擦力;勘测时遭遇土匪突袭,队员们就拿起手里的测量工具搏斗,还有同志不冲刺卷(四)全国卷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