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1号4(第4套)2024届高三阶段性考试(一)1语文答案

国考1号4(第4套)2024届高三阶段性考试(一)1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群力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国考一号2024语文答案4
    2、国考1号32024语文
    3、2023-2024国考1号3语文答案
    4、2023-2024国考一号四语文答案
    5、国考一号2024语文答案4
    6、国考1号2024语文3
    7、国考1号语文2024答案
    8、国考1号2024语文6答案
    9、2024国考1号3语文
    10、2024国考1号3语文答案
>>>语文(A)·命题人讲评【命制过程】考虑高考语文试卷中,该题多为科普素材,因此本题在选材上,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内容涉及热点事件。考查句式变换题型的想法确定后,将材料中的几个短句进行“拆卸”“组装”,使之形成一个成分较复杂的长句形式,然后组织题干。【得分锦囊】①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和要求。②先找出主干,再将剩余复杂成分“化整为零”。③适当增删词语,保持语意连贯;落实题干要求,不折不扣。22.考回预测…写作部分是整个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高考作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与时代同频共振,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精神。命题应充分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分参考》中的“作文评价整体要求”,特别是“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等要求。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带有论述性质的实用类文章的能力。从任务类型看,这是一道语言类材料作文。写作这篇作文,要注意规避三个误区:一是脱离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意,二是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三是漠视情境要求,泛泛而谈。五句话所包含的“求”或“不求”的内涵诠释: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出孔子《论语·学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为饮食不追求饱,居住不追求安逸舒适,即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追求。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语出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意为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即不追求名(利)。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追求高尚品德之意。④我得吾师,实获所求。语出蒋之奇《广州州学记系诗》,“我得吾师,实获所求”意为我得以跟我的老师学习,实在是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此处的“所求”不妨理解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⑤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语出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意为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蕴含着不怕牺牲、忠诚爱国的精神,这是最高境界的一种追求。审题立意方面,考试要有具体语境意识,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不可刻意曲解,为辩证而辩证,为质疑而质疑。鼓励考生利用新时代的新素材写出新意。先贤的“求与不求”的思想固然有其时代适应性和局限性,但和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必然有共通之处,鼓励考生辩证看待,褒贬适度。考生只要找准结合点,也可以视为一种创新。鼓励考生选取正面典型阐述圣贤言说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有所关照与反思,这是重点。只拿古人说事的文章原则上不能上42分。观点及论证均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忽视任务指令,另起炉灶的,视为“偏离题意”。11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