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9月高三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一)语文试题

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9月高三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一)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群力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湘豫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2、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3月答案文综
    3、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3月)
    4、湘豫名校联考答案2024年3月
    5、2024高三湘豫名校联考
    6、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
    7、湘豫名校联考1月2024
    8、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2月
    9、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1月时间
    10、湘豫名校联考2024一月
2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A项,“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舆论作出的解读”错,根据原文,这是根据儒家“忠恕”观作出的解读。B项,“已不为后人所知”错,根据原文可知,后人解读“以直报怨”时用了“直”的常用义,而忽略了“相当、对等”的意思,另外“而在春秋时期,该义项更为常用”于文无据。D项“初义是数量方面相对,后来引申为双方在空间上对等”错,“直”的初义是双方在空间上对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2.B(“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错,文章开篇引用《论语·宪问》的内容,旨在引出论题,明确论述的对象。)3.D(“异文都是同义词”以偏概全,本文所举的例子是同义词,并不能证明所有异文都是同义词。)4.A(“我们祖先偶然发现一两株野生稻植株因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具有了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错,根据原文,我们祖先发现的是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却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5.A(B项,“正式投入使用”错,根据原文应该是“投入试运行”。C项,“不同色彩的柞蚕蕴含着特异性基因资源,研究人员已展开对该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错,根据材料三“蕴含潜在的特异性基因资源”,“潜在”表示尚未为人所知或尚未为人所利用,另外,研究人员展开了对该资源的保护,但并未开发。D项,“唯一”错,应是“首家”。)6.①辽宁省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的收集、保存、评价等工作,并建立活体资源库,保存活体种质资源。②济南市重点在基因编辑技术方向发力,进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成立相关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积极布局基因编辑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每点3分,言之有据即可)7.C(“从《秦风》各篇什中共用的‘我’一词概括了其总体风格”错,根据原文“若问另外八首,自然各有千秋,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若非要说几句?嗯,好吧,且容我别出机杼,从其余的篇什里拎出一个‘我’”,可知“我”是从其余的八首诗提取出来的。)8.①概括作者从《诗经·秦风》中对秦的认识,并从《秦风》写到中华民族,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从《秦风》的风格特点,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歌颂中华民族堂堂正正、龙骧虎视的精神品格,深化了文章的中心。③小诗简短而凝练,铿锵有力,富有韵味,增强文章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每点2分,共6分)9.不能删。①文章开篇部分交代了秦的历史以及秦声名远播海外的内容,与后文通过《秦风》来写作者对秦的认知,共同构成了作者对秦的认知;②文章写秦人被驱逐西睡的历史,与关于秦国第二个说法,以及后文《诗经·秦风》表现出的秦人的情感与精神等内容,前后照应:③文章写秦的声名流传到欧罗巴,秦成了中国的代表,与后文从《秦风》中提炼出的“我”的精神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前后相互照应。(每点2分,围绕文章前后部分在内容、结构、主旨、情感等方面的联系回答,且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答“能删”且有一定合理由的,最高给3分)10.B(原文标点为:臣以国家军需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些,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11.D“拜、除”不是表示代理官职,而是表示任命官职。)12.C(“皇帝下诏让陈尧叟会同三司使商议裁汰冗员,处理积压的事务,陈尧叟提议让孙冕和他一起处理”错,根据原文“乃诏尧叟举常参官干敏者”,可知皇帝下诏让陈尧叟推荐干练的官员,会同三司使商议处理,而不是让陈尧叟参与。)13.(1)如果这样做,(百姓的)布匹向上供给(朝廷),(朝廷的)钱币向下发到百姓,公私互相帮助,带来的好处非常大。(“如此”“上供”“下流”各1分,句意2分)(2)天禧初年,陈尧叟病重,召唤儿子为他执笔,自己口授奏章,请求回到京城,皇帝下令同意了。(“亟”“召”“辇下”各1分,句意2分)14.D(“·骐骑‘虎豹·雄鸡’‘朝菌’等品格志趣相似的比喻性意象”错,“骐骑”“雄鸡”与“虎豹”“朝菌”是两组品格志趣截然不同的比喻性意象。)15.①何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自大的颠狂病?(2分,大意对即可)②尾联运用反语,苏辙和自己胸怀壮志,诗人却说有自大的颠狂病,这是运用反语,将愤懑化为谐谑,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两人不被执政者理解和重视的愤懑之情。(2分,艺术手法1分,情感1分)③尾联以问作结,言尽而情长,诗人问何时能与苏辙相对而饮,表达了诗人对两人重逢的期待和与友人相隔一方的感伤。(2分,艺术手法1分,情感1分)【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