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1号4·第4套·2024届高三阶段性考试(一)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群力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国考1号4语文2024答案
2、2023-2024国考1号4答案
3、2024国考一号四
4、国考1号32024语文
5、2023-2024国考一号4答案
6、2024国考1号4
7、2023-2024国考1号3语文答案
8、国考1号语文2024答案
9、2023-2024国考一号四答案
10、国考1号2024语文
语文试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姨娘”这一形象具有代表性。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事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A.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直观地反映现实。之/乃止/B.小说末尾几段采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阿黄对姨娘的亲呢动作,让人体会到一种心酸的B.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离殇。之/乃止/C.小说中“推土机”与国家拆迁搞建设遥相呼应,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匠心,小事件中见C.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证时代大背景。之/乃止D.小说最后一段通过慢镜头将瞬间定格,意味深长。阿黄、桃树、老屋等慢慢消失,呼应了D.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标题。之/乃止/8.文中插人几十年前花儿娘骑车带着姨娘掉沟里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9.“姨娘不由潸然泪下”透露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A.太祖,这是用谥号来指称皇帝。此外还可以用庙号等来指称皇帝。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B.契丹,古族名。北魏以来,在今辽河上游一带游牧。后建立了辽国。(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C.阙,古代王宫、祠庙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D.货殖,古指经商或囤积财货以营利。也指经商的人。材料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邮李嗣昭,本姓韩氏。太祖]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A.李嗣昭出生时即有祥瑞之象,引起太祖的注意,太祖让其弟李克柔收养了李嗣昭。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更名嗣昭。天复元年,梁破河中,取B.李嗣昭勇敢善战。在和后梁的战争中,李嗣昭威震敌胆,屡战屡胜,战功卓著。长晋、绛、慈、隰,因大举击晋,围太原。嗣昭日以精骑出击梁兵,会大雨,梁军解去。进攻蒲县。梁C.李嗣昭爱护百姓。担任昭义军节度使期间,李嗣昭保全了潞州的百姓,优抚甚佳。朱友宁以兵十万迎击之,嗣昭等败走,友宁追之,晋遣李存信率兵迎嗣昭,存信又败。梁军遂围D.李嗣昭颇有计谋。在胡柳之战中,李嗣昭对敌我双方的分析令庄宗欣然接受。太原,而慈、隰、汾州复入于梁。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照力争以为不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嗣昭复取汾、慈、隰。于此时,嗣昭力战(1)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4分)之功为多。天祐三年,与周德威攻梁潞州,降丁会,以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梁筑夹城以围之。(2)嗣昭以精悍勤劳,佐经纶之业,终没于王事,得以为忠。(4分)梁太祖尝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嗣昭完缉兵民,抚养甚有恩意。14.忠臣李嗣昭之子李继韬为何被斩首?请结合史料事实和史臣观点简要说明。(3分)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庄宗惧,欲收兵还临濮,嗣昭日:“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然之。十九年,从庄宗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契丹于望都。是时,晋遣阁宝攻张文礼于镇州,宝为镇人所败,乃以嗣昭代之。镇兵出掠九门,听雨吕本中[]嗣昭以奇兵击之,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拔失于脑,还营日数归期似有期,故园无语说相思。而卒。芭蕉叶上三更雨,正是愁人睡觉时。(选自《新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注]吕本中(1084一1145年),南宋诗人,世称东莱先生,祖籍寿州(今安徽寿县),徙居开封材料二:(今属河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赐进士出身,写此诗时诗人在福州寓居。嗣昭子继韬,少狡狯无赖,及长,谋叛,与梁通盟。及庄宗平河南,继韬惶恐,计无所出。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赍银数万两,随母杨氏诣阙,冀以赂免。庄宗不听,事泄,斩于天津桥。A.首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变李诗的不知归期为“日数归期”,意为马上就可以回去。史臣曰:嗣昭以精悍勤劳,佐经纶之业,终没于王事,得以为忠。然其后嗣皆不免于刑戮者,B.第二句中的故园是故乡更是故国,诗人直抒胸臆,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表达思念故国之情。何也?盖货殖无穷,多财累愚故也。抑苟能以清白遗子孙,安有斯祸哉?C.“三更雨”意为夜已深,长夜难眠,而窗外雨滴芭蕉声声,让诗人更添一份愁情。(选自《旧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D.全诗情感因“雨”境而生,具有独特的审美况味,雨境诗思有悠远的文化意蕴。[注]太祖,指晋王李克用。1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到底表达了哪些“愁”情。(6分)【高一语文第5页(共8页)】·22-04-442A·【高一语文第6页(共8页)】·22-04-442A·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