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群力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选项“委婉含蓄”不准确,两句诗都有描写情感的词,分别是“愁”“艰难苦恨”,两句都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15.同: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异: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相同点: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感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当时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同时慨叹朝廷不思北伐,自己无法像孙权一样建立一番功业。而陆游“生子何须似孙仲谋”是借景感事言志。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只有提笔狂书,遂豪情壮志形诸于诗篇了。再看不同点: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用典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爽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16.(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一尊还酹江月;晓风残月(3)肉祖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7.①举世闻名(闻名遐迩、誉满天下、赫赫有名、名满天下等)②得天独厚③纷至沓来(接踵而至、慕名而来)④功不可没(不可小觑)18.不仅可以破译(破解)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而且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解析】原句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引领的递进内容顺序失当,应调整两个分句顺序;二是“破除”与“密码”搭配不当,应改“破除”为“破译”或“破解”。19.D【解析】文中“书院游”的引号作用,表特定称谓;D“套板反应”,引号表特定称谓,与此相同。A.“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引号表引用。B.“做”“不做”,引号表强调。C.“大师”“发扬国光”,引号讽刺否定。20.A甲: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